当前日期:

公司新闻

(中国经济网)中巴经济走廊九年:啃下“硬骨头”的建设者

时间:2022-05-08  来源: 伟德bevictor中文版bevictor伟德官网新闻网     点击数: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先行先试项目,九年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硕果累累。如今,走廊项目已在巴基斯坦遍地开花。从开通固定班轮到开展阿富汗转口贸易、中国远洋渔业货物中转业务,再到瓜达尔新国际机场等配套项目顺利推进,瓜达尔港正朝着加强地区互联互通、实现地区共同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中巴两国劳动者用自己的青春和奋斗,完成了一个个看似不可能的工程。

高原上的“水电玫瑰”

初次见到杨海燕,很难想象,面前这位文静的女设计师是一名扎根巴基斯坦近二十年、承接了海外四十多个项目的中国水电工程师。而她在“一带一路”沿线第一次承接的国际水电工程项目就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巴基斯坦高摩赞大坝。

高摩赞大坝被巴基斯坦人称作百年梦想,这背后蕴含了太多的无奈:早在19世纪末,巴基斯坦就提出了在高摩赞河上修建大坝的建设构想,但是无数西方水利专家先后至此,当地复杂的地质条件让他们望而却步。

高摩赞大坝坝址在高地震区,地质条件相对较差,难以满足修建高拱坝的要求。杨海燕和团队反复论证大坝体型,经过大量分析计算,花费将近20个月的时间,最终提出了满意的设计方案,并得到了业主工程师的批复。

海外工程的难度不仅在技术,更在于社会环境、自然条件的恶劣,以及疾病、自然灾害的困扰。中国水电人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辛超乎想象。在巴基斯坦工作期间,杨海燕经历了印巴冲突、2004年人质绑架事件、2005年南亚大地震和2010年特大洪水,甚至她和她身边的团队,每天要在军队警察荷枪实弹的保护下工作。

十年磨一剑,2011年,高摩赞大坝枢纽项目主坝建成。工程自2013年6月发电以来,运行良好,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巴基斯坦的百年梦想,至此终于实现。

杨海燕既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者,也是巴基斯坦水电建设成果的见证人。她告诉我们,她刚来巴基斯坦的时候,每天都要停电,基本是每隔一小时停电一次,而经过近二十年中巴两国电力工作者的努力,现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我感觉我们的工作还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言及于此,杨海燕的脸上满是自豪的笑容。

杨海燕(右二)在巴基斯坦考察在建工程。受访者供图

高摩赞大坝只是中国水电人的牛刀小试。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重点建设领域,能源项目是先头阵地。截至2021年9月,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新增520万千瓦电力、88万米国家核心输电网,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的能源危机。

4月17日,刚刚上任的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专程来到中国电建承建的巴基斯坦巴沙大坝建设现场视察。这是夏巴兹·谢里夫上任后视察的第一个大型基建项目。而这座大坝是杨海燕团队提供咨询服务的,全世界最高和体积最大的碾压混凝土大坝项目。当巴沙大坝建成后,这座梦想工程将为巴基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的福祉。

中巴友谊结出的丰硕成果,犹如走廊上镶嵌的一颗颗璀璨明珠,在一代代追光者的努力下,将闪耀的光芒照亮巴基斯坦千家万户。

巴基斯坦“李逵”和“女骑士”

在巴基斯坦的塔尔煤田,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矿车司机,这些人有的曾是裁缝、有的从未开过矿车,但是都有同一个身份——巴基斯坦女司机。这样一批女矿车司机,在世界上都比较罕见,遑论传统意识更强的巴基斯坦。而这些女司机的出现,要从中国机械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设)来到塔尔煤田说起。

在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无尽黄沙之下,蕴藏着珍贵的乌金。作为世界第七大、亚洲第一大褐煤矿,塔尔煤田发现于1991年,煤炭储量约1750亿吨,占巴基斯坦煤炭总储量的95%。这对于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巴基斯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对当地的恶劣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可是当负责煤田开采的中设第五工程成套事业部来到现场,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中国施工方大吃一惊:满眼的黄沙、难耐的酷暑、潜伏的毒物,看起来好像外星表面一样,没水没电没道路没住所,没人手没设备。当时在塔尔煤田的中国人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待够塔尔六个月,无名英雄闯天下。”

当时的工地到处都是黄沙,没有道路。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第一台推土机只能用拖车拖到离工地两公里外的营地,还没有合适的设备来卸载推土机。幸运的是,当地人及时提供了帮助,伊扎特·汗 (Izat Khan)就是其中一位。他听说中国人来帮巴基斯坦建设煤矿,主动开了自己的叉车解决了中国团队的燃眉之急,他提出能否加入中设团队,他的勤奋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成为中设团队的一名巴方工人。

在煤矿建设过程中,中方工人和巴方工人为了同一个目标,在这片荒漠上洒下汗水、奉献青春。首批从中国发来的6个集装箱的物资需要运到项目现场,但拖车突然卡在了沙地路上。当时,伊扎特·汗跪在地上铲起沙子,拖着钢丝绳将拖车拉出地堡。在中巴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六辆拖车终于全部脱险。中设塔尔煤矿现场商务经理刘哲告诉我们,那是在5月,塔尔沙漠的温度接近50°C。伊扎特·汗的衣服完全湿透了,黑黑的脸上全是汗水。由于伊扎特·汗身材魁梧,为人诚恳,中方团队就用“巴基斯坦李逵”来称呼伊扎特·汗,而他也一直用这个新名字来介绍自己。

李逵在塔尔煤矿项目二区块现场对设备进行消杀。中设供图

按合同要求,煤矿应雇佣一半巴方司机、一半中方司机。然而中设全部启用巴基斯坦司机进行卡车驾驶,中设建立司机培训基地,独立进行巴方司机招聘培训,累计培训巴方司机1000多人,其中,为当地培养的50多名女性矿卡司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仅解决了当地就业,也承担起中国国企走出去的社会责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暴发时,塔尔煤矿正进入一期运维阶段,每个月务必持续保证电厂的燃煤供应,否则电厂存在非计划停机的重大安全生产风险。如何在保证中巴方员工不受疫情侵扰的同时,保证巴基斯坦当地220万户居民的用电,成为中巴建设者共同面对的难题。塔尔露天煤矿项目的总工程师兼现场经理王庆祝成了工地上最闲不下来的人,不是在和业主开防疫会议,就是在同分包单位贯彻防疫要求,连吃饭的时候也要对同事进行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他始终强调现场项目部“不会放弃每一位员工”,“始终以保障员工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到今年,已经是王庆祝常驻巴基斯坦的第六年。

塔尔露天煤矿项目的总工程师兼现场经理王庆祝(左二)和疏干团队商讨技术方案。中设供图

在两国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塔尔煤矿项目组成功克服了疫情、洪水、地质条件等带来的困难。巴基斯坦业主直呼,塔尔煤田在疫情下的顺利运营,“是一个奇迹。”

然而,中巴经济走廊上的奇迹又何止塔尔煤田一个。从2013年启动建设至今,中巴经济走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印度洋的明珠瓜达尔港、穿越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公路、发电量约占巴基斯坦国家电网供电量1/10的卡西姆港燃煤电站……中国建设者走到哪里,哪里的面貌就随之焕然一新。

像中设这样的基建企业,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排头兵,不仅肩负着中国“基建狂魔”的名号,同时也是一张中国名片,为巴基斯坦带来能源和就业。统计显示,中巴经济走廊合作启动后,累计为巴基斯坦创造7.5万个就业岗位。难怪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曾经表示,中巴经济走廊不仅仅是电力、能源、公路的简单组合,而是将巴基斯坦变成一个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的宏伟蓝图。

继承中国老师衣钵的巴铁徒弟

夏耘时节,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的一块试验示范田,穆罕默德·阿里·拉扎(Muhammad Ali Raza)正仔细打理田间作物。与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不同,阿里·拉扎采用的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这是他从他的中国导师bevictor伟德官网杨文钰教授那里接触到的新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杨文钰及其团队历经18年研发出来的技术。这项种植技术让玉米大豆双高产成为现实。

随着巴基斯坦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兴起,玉米、大豆等优质饲料的需求量剧增,供需缺口逐年加大。2019年,巴基斯坦进口大豆约200万吨。为了实现巴基斯坦的大豆自由,在中国学习的阿里·拉扎尝试把在中国学习到的新技术带回巴基斯坦,推广给当地农民。然而,推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阿里·拉扎最先在旁遮普省的巴哈瓦尔布尔做了实验,玉米、大豆大概种了30多亩,但是当地没有农民相信这个小伙子做的事情能成功,阿里·拉扎每天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小伙子,你的玉米这么种是不会结实的。”

在阿里·拉扎最困难的时候,远在中国的杨文钰教授向他伸出了援手,他为阿里·拉扎提供了资金、种子,杨文钰告诉阿里·拉扎:“我对间种技术和你完全有信心,只要全心全意地工作,总有一天这项技术会在巴基斯坦全国得到推广。”

导师的支持成为阿里·拉扎的坚实后盾,随着示范田里的玉米、大豆茁壮成长,“增产不增地,一份田地两份收入”的预期变成现实。农民们开始转变观念,逐渐对这项新技术产生了兴趣。现在,每天都有人参观示范田,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讨论活动。旁遮普省农业部长认为这项技术可能会给巴基斯坦的谷物和豆类生产带来一场崭新的绿色革命。通过大豆种植,巴基斯坦可以从油籽和家禽饲料原材料等的进口费用中节省50亿美元。

阿里·拉扎在巴基斯坦一块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试验田里劳作。受访者供图

如今,阿里·拉扎的示范田从第一年的一亩发展到现在的400多亩,更是带动了众多巴基斯坦农民投入到这份收获中来。而中巴两国的农业合作不只在巴哈瓦尔布尔。目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聚焦农业等民生领域合作:中巴农业与产业合作信息平台启动,隆平高科帮助巴基斯坦大米种子推广到多个国家,中国菌草成为巴基斯坦脱贫新宠……

同时,巴基斯坦新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港口,正在为巴基斯坦农业发展与中巴农业合作产生积极效益和提供便利。满载着巴基斯坦水果和农作物的货轮,往来在印度洋上;中国的大棚和滴灌技术出现在巴基斯坦田间,这一幕幕已经不只是想象,而是中巴两国农业互惠双赢的写照。

中巴经济走廊并不是一个地理符号,它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劳动者背井离乡,与巴基斯坦人民一道浇筑的友谊桥梁。在滩涂、戈壁、无人区,两国建设者守望相助、敬业奉献,正是两国棣华增映的最好诠释。


原文链接:http://intl.ce.cn/specials/zxgjzh/202205/01/t20220501_37546945.shtml

伟德bevictor中文版

党委办电话:028-86290875  行政办电话:028-86290872  就业办电话:028-86290871

通讯地址:bevictor伟德官网成都校区第二教学实验楼  邮编:611130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4号  版权所有:Copyright © 伟德bevictor中文版(中国)有限公司-BinG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