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伟德bevictor中文版智慧农业系任天恒课题组在利用小麦穗发芽抗性QTL研究的工作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抗穗发芽品种川农17和易感穗发芽品种川农11创制的RIL群体为研究材料,通过小麦55K芯片绘制了一张含有8329个SNP分子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多年的穗上发芽率调查,在小麦3D染色体上定位了一个能够显著提高小麦整穗发芽率(The spike germination rate, SGR)的稳定主效QTL位点cQSGR.sau.3D,该位点可以解释群体中33.25%的SGR的表性变异。
图1不同株系的穗发芽情况
研究发现,凡是携带有该QTL位点的株系,其SGR值在不同的年份中分别为26.21%,21.92%,38.28%和28.95%(平均数),而不含该QTL位点的株系,其SGR值在不同年份中则分别为7.9%,4.68%,15.05%和9.26%(平均数)。两者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01)。
图2携带有相应QTL位点的株系会显著提高SGR
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来说,小麦的穗发芽率(SGR)和发芽指数(GI),发芽率(GR),发芽势(GP)等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在本研究中发现的主效QTL位点cQSGR.sau.3D仅显著影响SGR的表型,而与GI、GR、GP等性状之间无显著关系,因此具有更为重要的应用意义。
图3 QTL cQSGR.sau.3D对SGR和GI的影响
该研究以bevictor伟德官网为第一署名单位,伟德bevictor中文版李治老师和2022届硕士毕业生陈永艳为共同第一作者,任天恒副教授为通讯作者,以题目《Identification of a stable major‑effect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for pre‑harvest sprouting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L.) via high‑density SNP‑based genotyping》在国际著名期刊《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5.574)发表,为雨养农业区的小麦抗穗发芽育种提供了新依据。
全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122-022-04211-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