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朱嘉心,伟德bevictor中文版2019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王西瑶教授。研究生期间入住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马铃薯科技小院400余天,担任经理,坚持在基层科技服务,将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贮藏难题、种薯难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硕士期间获得2019年四川省科技小院排头兵三等奖、2020年度中国老员工自强之星、2020年及2021年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优秀工作日志、2021年四川科技小院优秀研究生、2021年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2021年研究生优秀成果奖学金、2022年带队参加“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科技小院大赛获得特等奖等多项荣誉、奖励。
以爱为核,不畏艰辛
三年前,心怀朴素三农情怀的朱嘉心来到了川农,因为爱吃土豆,她选择了以马铃薯种薯繁育、营养生理分子为科研方向的王西瑶教授。本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的价值理念,朱嘉心毅然入驻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马铃薯科技小院。布拖县人口少,农业人口占比极高,存在农业生产效率低、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当时还是典型的边远贫困农业县。当地彝族同胞祖祖辈辈以马铃薯为主食,但全县马铃薯生产技术落后,又缺乏配套的安全贮藏技术,致使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居民贫困落后。“看着当地的老人小孩吃着因储存不好而已经发芽的土豆,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为此,朱嘉心将毕业课题的大方向定位马铃薯贮藏方面,决心“一定要让布拖县的老百姓不吃发芽的土豆!”
科研的开展布满困难,但心中朴素的爱与责任感延续始终。因为方言缘故,科技小院团队和村民几乎无法交流,朱嘉心团队就找村里会普通话的农户帮团队翻译,后来又找专业的彝语和汉语双语老师录制科普视频;技术推广受到冷落,就寻求第一书记帮助,试点推广……“在村里,难题很多,但迎难而上,就一定能解决!”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农户的热情招待,真诚感谢,后期主动上门咨询种植技术、积极试种马铃薯新品种更是让朱嘉心和团队收获感动,“这样的改变让我们从心底里感到满足,觉得一切努力都充满意义。”
助力脱贫,共赴振兴
从2019年到2022年,三年期间,朱嘉心的工作伴随着国家战略同步前进。在刚进入科技小院的2019年,朱嘉心团队主要做的是科普土豆增产技术,让大家种的土豆品质提升、产量升高、贮藏的损失减少,同时实验重点放于土豆增产增品质。朱嘉心团队按照“巩固传统、探索新路”的思路,突出“产业到乡、增收到户”,以“建基地、整产业”为路径,依靠科技创新与服务,全力做大布拖马铃薯主导产业。小院师生及团队在马铃薯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突破,创新了适宜于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的马铃薯产业的关键技术,为脱贫攻坚精准发力。
2020年国家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朱嘉心在小站的工作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解决马铃薯的基础产量和储存问题的基础上,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朱嘉心与导师协助布拖县引进了马铃薯加工厂和植物组织培养基地,将马铃薯前端和后端产业打通,在原本单一的售卖马铃薯农产品的低端产业基础上,又添加了出售马铃薯组培苗和各种马铃薯加工品的产业,以此为基础,提高布拖马铃薯产业收益。与此同时朱嘉心还以小站的工作成果为基础,创立了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开始宣传布拖马铃薯和科技小院的工作,并申请了微店,希望在未来能够打造出布拖马铃薯品牌,售卖到全国各地,助力布拖县实现乡村振兴。
师友相伴,信念扎根
在基层做科研的工作与推广,有作为榜样的导师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尤为重要。
“永葆热情与活力”的王西瑶教授是影响朱嘉心学习和生活最深远的老师,同时是朱嘉心心中最值得学习的榜样。在科研工作方面,王西瑶教授总是保持着让同学们的自叹不如的工作强度和热情,受到王教授精神的感染,即使再苦再累,朱嘉心和她的团队成员也都咬牙坚持,春耕时期早上五点就爬起来看苗浇水,凌晨开会分析科研,无论有多疲惫,一想到王教授的工作精神,大家又会充满斗志。同时,王教授定期带领小院团队总结,分析工作成果,指出工作的改进方向的指导,也促进了朱嘉心工作的展开。在生活方面,王西瑶教授也时常关心同学们、处处为同学着想,她会定期来看望同学,帮助同学解决生活与学业上的困难,在每次从团队驻地离开时,一个给所有人的大大的拥抱永远必不可少,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因为有了王教授的精神感染与悉心关照,团队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朱嘉心的三农情怀更加深刻。
不仅是王西瑶教授的言传身教,团队成员的共同拼搏也让朱嘉心助农的信念扎根向深。2020年三月初,疫情形势稍有好转,但马铃薯的春耕已刻不容缓,朱嘉心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院成员不顾家人的担心决然返回研究的一线,“虽然也有些害怕,但是看到同学们和我一样的选择,心中的责任与使命感油然而生。”艰苦的研究生活有团结一心,信念如一的团队的陪伴,跟让朱嘉心坚定了信念。“我的老师、师兄师姐们都在这里奋斗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当地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俯身在田,农系于心
“在基层的工作更加深化了我的三农情怀,作为新农人只有深入一线,方能寻找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一路走来,不论是科研一线艰苦环境,送样分析路上的舟车劳顿,亦或长400多天的小院科研,始终没有动摇她对服务三农的责任与热爱,没有改变她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青春力量的决心。
身虽俯于田,三农系心间。情系三农,俯身于田是师长教会她的是作为新农人的坚守;农系于心,脚踏实地是她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朱嘉心很感激研究生在马铃薯科技小院这段时光,在这里的三年她收获了许许多多,对于新农人,朱嘉心“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够深入基层,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夯实落地,惠及三农。”谈起毕业后对未来的展望,朱嘉心表示,“在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将来也会更加关注农村实际,我正在参加人才引进计划,打算回到家乡新疆,助力乡村振兴。”相信未来的她扎根一线,俯身在田,农系与心,为三农的发展做出更多的奉献。